核心提示:近两年接触到一些外国朋友,他们在参加航海日郑和下西洋纪念活动的热潮中,进一步感受到中国造船、航海历史的辉煌,也向我们推荐
近两年接触到一些外国朋友,他们在参加“航海日”郑和下西洋纪念活动的热潮中,进一步感受到中国造船、航海历史的辉煌,也向我们推荐了本国在过去和近期关于世界造船、航海历史的图书。这些出版物中都编辑有在历史上曾灿烂现身的中华传统帆船的光辉形象。
这其中,有的图作并不是艺术大家的精品,但船舶画家精心构图、笔调细致,把中华传统帆船的特色表现得十分到位。不论从造船航海史料、舟船技术研究及海洋文化艺术欣赏方面都是难得的佳作,而且体现出外国学者、艺术家们热爱尊崇中华传统帆船的友好情谊。下面笔者选择一些外国画家的中国传统帆船画作,连同其创作说明与背景,为读者一一道来。
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华帆船画
明清之际,中国商船到日本贸易是屡禁不止的,因为对中日双方及官民都有实惠。当时海上航线跨越东海,出发港有南京、宁波、厦门、福州、广州等地,到达港有长崎、平户松浦、神户等地。从16世纪(明晚期)开始,在封建专制政权的人为压制下,中国出海船只在技术与质量上就走上相对落后的道路。1655年(顺治十二年)清廷规定不许打造双桅大船。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虽允许打造双桅船,但又限定其梁头(船宽)不得过1丈8尺,舵水人等不得过28名。与正在迅速崛起并在帆桅与船体结构上都有重大改进的欧洲帆船相比,中华传统帆船显得保守、落后,只能自叹为夕阳余辉,但在与亚洲邻国的交往中,中华帆船仍然受到欢迎。
在日本长崎、平户松浦、神户等地海事与艺术博物馆中,至今还收藏有历史上日本艺术家为中国商船所做的数十幅彩色与素描图绘。中国国家博物馆王冠倬研究员专程考察后,在他2000年出版的《中国古船图谱》一书中转载了26幅彩色船画。其中引自长崎博物馆的《长崎名胜图绘》有14幅,分别被称为唐船或大清船;引自松浦史料博物馆的《异国船绘卷》有8幅,分别以其出发母港或建造地命名为宁波船、南京船、厦门船、福州船、台湾船、广东船等。
这些船图包括了中国沙船、浙(鸟)船、福船和广船等四大类别主要船型,而且均为写实手法绘成,细致而合比例,且加以文字说明,附有船舶尺度数据,是非常珍贵的中华古帆船历史遗产和史料,不论是彩绘或素描,都是富有观赏价值的船舶艺术作品与海洋文化瑰宝。特别是有的船图还有题诗,如《大清货舶》——“海外长通一好邻,万艘贸易两事新,得到汉土寻常物,都作东方无限珍。”诗文本身也许并非佳句,但情意深切,说明日本公众深感通商贸易是互惠,对中华商船到来之欢迎,以及对中国货物丰美的喜爱。
法国海军少将笔下的19世纪中国广船
2004年,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研究员柯兰女士向我推荐,法国海事博物馆考古部埃里克安博士,于1992年主编出版了《法舰“宠妃”号环球航海记——古船写实画集》。画集收辑了“宠妃”号轻型巡航舰在1830—1832年间访问非、亚、拉美国家时所接触到的各地船艇的图象,都是当时在舰上服役的E·巴里上尉绘制。全书共有100余幅古船写实水彩画,其中25幅是中国广东沿海的海船与江船,占去四分之一的篇幅。这说明当时广东海上舟船盛况,引起法国朋友的关注,才留下这些极为珍贵的中华传统帆船史画。E·巴里1864年晋升为少将,并被聘请为法国科学院院士,退役后在法国海事博物馆工作。在他百年忌辰前,法国出版了这部画集,说明了法国海事界对世界造船、航海历史的关注和极力传承世界海洋历史文明的努力。
原书第51图,描绘了一艘清代双桅帆船,原书中介绍:“该船船长18米,宽4米,深3.5米,可通过比较窄的老虎河支流,是广州至澳门的客船。当时欧洲人常常乘此船来往于两地,他们把船收拾的很舒适,座位也很宽大,铺着席垫,必要时可当床用,座位前放着一个长长的桌子,通风也好。内部设施做工精致,侧面都装饰着滑槽护板,显得很气派……”
这种船虽说比其他船显的修长,但依然保持其圆弧形设计。我们从图上(见图②)可清晰地看出甲板中部有棚屋是客舱,艉部外伸出艄,舵和艉长橹保持船的稳定航行,主帆和前帆都是带撑条的硬帆,所配的缭索简洁利索,甲板上的十字或立式系柱布局合理,舷部大纵材一道也很明显。船正在港湾内河中穿行,仍张满帆,但似以摇橹为主。外宾们在客舱顶上或站或坐,均很休闲,说明船十分平稳。水手配备可能多达20余人,就是为了争取快速往返,因为前橹至少8人操摇,后长橹可明显见到由4人操摇,这些人物在船上各得其所,可看出画家写实的用心。
美籍俄裔艺术家的中国帆船画展
1982年,美籍俄裔工程师、艺术家V·A·斯多克罗夫出版了《中国船》水彩画集。1989年,葡萄牙大西洋银行建立125周年纪念之际,请澳门海事博物馆重行精印一批此画集作为建行纪念庆典礼品画册。2005年澳门海事博物馆黄洁娴研究员转赠我一册,使我很受启示。
斯多克罗夫1904年出生于俄罗斯,少年习画。1920年他以自制中式帆船在海参威扬帆出海,感受中式帆船外形美观大方、性能优秀实用,对之十分热爱,随后倾心加以研究。他在俄军事学校毕业,学习电气工程专业。1923-1949年来中国,在上海IT&T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期间访问中国沿海各地,创作多幅写实水彩船画。回美国后就任于阿拉斯加营道公司,仍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并业余绘画,1977年退休。
他的画作是精湛制图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是怀着热爱中华灿烂海洋文化的感情,运用西方传统绘画技艺完成的精美写实佳作,为中华帆船留下了宝贵的技术与艺术史料。他在美国加州多处应邀办过中国帆船画展,好评如潮,最后结集于1982年出版。在出版的前言自序中,画家强调“中式帆船最终确定了既适航又实用的外形”,“中国造船工匠们通过大胆想象(创新)设计出无支索的桅杆,平展而便捷的船帆、塔楼结构的船体、水密舱壁、平衡舵、披水板、橹……。”他表示“谨以此书——我多年研究工作的成果,献给中国人民。我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生活了26年,亲身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受益匪浅。”
斯多克罗夫的《中国船》画集共有23幅船画,其中最大的中式帆船是“花屁股”式三桅福船(见图①),据记载最长者可达60米左右,他写实描绘的这艘船长已有49.3米,宽10米。原书中说明:该船主要用于运木材,其优秀型制大约已保持有500多年。全船约有15道水密隔壁及27道肋骨。前桅舱用作浮力舱。主桅高达31米,直径粗达1米,是采用若干段硬木以铁箍叠集而成。帆重达若干吨,用绞盘来升降,是易于操作的。舵可用绞车来升降,没有托架,其定位则靠缆索提升。另有缆索系住舵踵,通过船底连接到艏柱,(俗称勒舵索),防止舵在风浪中丢失。在1940年,中国大约仍有10艘这种船在航运,而其中一艘声称已使用了约150年。此图是奉献给F·马塞爵士(SIRFrederichMaze)的,他曾任中国海关总署的总监事官,并曾指示专人研究中国帆船,还为伦敦科学博物馆制作过中国帆船船模。
借中华帆船形象开拓市场的德国验船师
21世纪德国劳氏船级社亚洲部总裁匠心独运,策划并推出一份宣传画页。封面是郑和站在下西洋的海图前的威武形象,内页是传统的中华双桅帆船在海上满帆航行。
解说词讲到:“GL(德国劳氏船级社)犹如中国航运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航运业的最佳典范——郑和昔日写历史,GL今朝领风骚”。还强调了“郑和探险海图流传至欧洲各地,鼓舞了其它航海家探索新大陆。中国航海史几乎早于欧洲一个世纪,他们改写了世界航海史”。这份宣传画页很鲜明地借用了郑和与中华传统帆船的形象,友好地肯定了中华造船航海历史的辉煌,又宣扬了德国验船技术渴求领先群雄,以创新精神,为客户服务的主旨,这真是绝妙地把海洋文化和市场经济密切结合起来。
德国验船师的创意是来源于对中华传统帆船的认知。2006年下半年《舰船知识》杂志田小川副社长访问德国带回一本德国名为《舟船》的科普画集。该书的扉页采用中华传统三桅帆船做插图(见图③)。在对各国各种帆型作对比介绍时,突出地用大幅的中国福船立体示意图,介绍中华硬帆的特色,周围小图是各国其它帆船,这样“鹤立鸡群”的编排方式,看来也不是偶然的,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德国造船界对中华传统帆船是从科学发展历史上给以肯定和尊重的。而且德国科普图集《舟船》中绘制的福船,不仅显示出其木船结构与桅帆特色,也能传达出中华帆船外形的传统美感。
宏扬船文化不应落后“外人”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国外有不少历史界、文博界、航海界、海洋界、造船界、媒体、艺术界的有关人士,热情关注着中华海洋文化,这么多“外人”为中国传统帆船留下了精美的写实画作,我们国家自己的造船师、艺术家们,是不是应当更好地动员起来,挖掘保护祖国宝藏?
中国传统帆船曾是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力,为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机动轮船诞生后,它已不再参于国际贸易,到20世纪60—70年代逐步从捕鱼、运输等经济领域退出,这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在中国海面上中华传统帆船作为海洋文化艺术、舟船历史遗产的象征和标志也消失了,却是令人遗憾的。
中国古今艺术家们以中华传统帆船及航海历史事件为题的画作可谓风毛麟角,尽管在宋代有“清明上河图”,清代也有“姑苏繁华图”等,但反映的只是江河场景。把海洋、船舶和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的作品为什么古代没出现,而当代中国艺术界、出版界和媒体也都没有投入创作和大力倡导呢?
21世纪以来,中国船文化开始有点活跃,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和中国航海日组委会功不可没。2006年以征集航海日标志来引起公众关注,结果收到数以百计的设计稿件,最后选中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研究生张锦华的作品。航海日标志采用多重桅帆体现船舶航海历史与现代的融合,而水纹、如意纹则又寄托着开发海洋与美好和谐的内涵,蓝色寄寓着广阔的海洋国土。这个标志把中华传统海洋与船舶文化及其艺术形象向全国和世界展示着。可否请艺术界朋友以此为借鉴、思考如何推广中华传统帆船艺术形象呢?
一个完全不懂艺术的老水兵,说了些外行话,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壮大祖国的海洋文化宝库,希望光辉而悠久的中华传统帆船及其艺术形象,在海内外友好交往中能更好地发挥她的作用。